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简称“静教院附校”)以AI赋能学校体育工作,构建起“技术赋能教学变革、数据驱动教学改进、时空拓展生态构建”的以体育人新样态,为破解中学生运动时间碎片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彰显出体育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中的独特价值,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改革贡献实践方案。
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率逐年攀升、耐力素质持续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体育置于“五育融合”的枢纽位置,将“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纳入刚性指标,这不仅是对青少年体质下滑问题的现实回应,更是基于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由此可见,科学普及与健康干预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体育运动已超越个人兴趣范畴成为塑造健康人格、培育心理韧性的系统性工程。
静教院附校秉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成为健康的自然人;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成为适合未来的社会人”的办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在育人实践中高质量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这一单一维度,而应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展现出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综合效能,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到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再到塑造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体育对学生的影响贯穿于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学校体育工作也迎来了变革与发展的新机遇。作为首批“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静教院附校将国家对体育工作的新要求、数智赋能的新契机与学校体育教学深度融合,借助AI技术,从助力体育教学、提升学生兴趣、综合评估体育素养等角度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变革与实践。
二、AI赋能体育教学工作的新探索
(一)AI助力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堂受教学时间及人数的限制,导致教师个别化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更多是通过加强讲解、示范、分解动作等方式纠正和改进学生的动作,学生因为无法直观看到自己的动作缺陷,纠正的过程会比较曲折。数字化辅助教学则能很好地帮助师生解决这个问题。如我们采用授课助手软件的屏幕同步功能精准地捕捉学生做技术动作时的关键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动作的偏差进行纠错和改进,学生也可以借助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诊断、自我完善。又如在体育课上,学生佩戴“智能运动手环”对运动负荷进行实时监测,教师通过终端设备可以了解学生的即时运动负荷以及整节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数字赋能体育教学的过程深刻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二)AI创新体育项目
为了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热情,学校在操场安装了“AI智慧屏”,让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焕发出新的活力。在“AI智慧屏”的助力下,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作为裁判来发号施令或监督规则和纪律,学生只需要在起跑前挥挥手,“AI智慧屏”就可以精准地帮助学生记录跑步时间或为学生的跳绳计数。便捷的陪伴式训练模式让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与同学一起运动或者随时进行比赛,增强了运动的趣味性,也能确保比赛的公平性。此外,“AI智慧屏”提供的自助式体能测试,如快速跳绳、仰卧起坐、深蹲等,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体能练习,练习的数据可记录在系统中并参与学校排名,以赛促学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运动热情。
(三)AI推动综合评价
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形成了海量的数据,如何从中提取出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于教育教学决策,是迫在眉睫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学校建设了“AiClass信息化数字平台”,整体设计评价系统,观测、记录学生体育运动和学习的全过程,为每一个学生绘制出体育“数字画像”,促进了教师有效地“教”与学生自主地“学”。一方面,体育“数字画像”能促进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与持续的教学改进,如教师可以利用数据评估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师生可以共同分析和解读数据,制定一步步达到预设目标的方案和措施;另一方面,体育“数字画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学生可登录平台查看自己的运动数据记录曲线图及综合评定雷达图,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自我诊断中建立目标意识,并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改进。
三、多维时空重构下的以体育人新样态
学校通过智能化改造与空间整合,最大程度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所需的场域。通过“体育课+大课间+晚锻炼+课后服务”联动的课程设置,实现体育运动时间的精准供给,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基本在校内完成,形成“以赛促练、以赛激趣、以赛育人”的良性机制,有效开拓了时空重构与兴趣激发相结合的以体育人新样态。
(一)扩大体育场地,拓展活动空间
运动场地和设施是学生实现运动自由的重要考量。静教院附校的校园坐落在上海市区寸土寸金的静安区,为了给学生创造足够多的运动空间,学校在校园建设之初就选择把一半的面积留作学生运动场地。全校占地22亩,其中拥有250米环形跑道的大操场就占了10亩。为了让学生在恶劣天气也能上好体育课,学校打造了“上天入地的交叠式运动空间”。下雨天时,教学楼的一楼“让”给跑道,可以容纳7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操场下方还藏着两个大小不一、9米高的室内篮球馆,面积为三个标准的室内篮球场大小,可以用于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等。同时,为了拓展更大的体育空间,学校还搭建了一个700平方米的“人工智能交互式体育馆”,馆内安装有沉浸式体育训练系统,借助多媒体互动设备,场馆可以快速切换为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通过魔毯幕布,将具体的运动内容以图像化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模仿多媒体大屏中的指导动作实现交互式运动;智能跑道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跑步场景,可以模拟不同的地形,让学生在跑步过程中享受有趣的运动体验。
(二)丰富活动类型,保障运动时间
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统筹用好各类课程课时和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开心一刻”、大课间“幸福三十分”、阳光健身跑等活动,开设近30门体育类“5+2”课后服务和社团课程,保障学生实现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在具体实施层面,首先,课堂是学校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能训练的主阵地,教师借助AI技术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开展分组教学,进行组内训练或者跨组比赛,避免低效重复训练,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指导,较好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课间是学生放松身心、活动筋骨的好时机,学校坚持开展“阳光健身跑”活动,每天下午三点半,全校学生都来到操场跑步,高年级学生每天跑步超过1000米,低年级学生大约600米。为方便教师观察不同体质学生在跑步过程中的心率表现以及时进行运动量调整,部分学生会佩戴智能手环帮助监测运动强度;再次,学校课间10分钟也实现了碎片时间的高效利用,很多学生会选择在课间到操场与智慧屏互动,方便、有趣、互动性强的数字化设备提高了学生运动的频次和有效性;最后,课后服务时段是学生开展专项体育运动或加强体能训练的好时机,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体能练习项目如瑜伽、舞蹈、力量训练等,AI助手不仅可以提供个性化训练指导和实时反馈,还能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动态调整训练计划,确保锻炼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足不出校也能享受到专业的训练指导。
(三)创设各种赛事,提升活动兴趣
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并承办市、区、校各项体育赛事,意在让学生放下沉重的书包来到宽敞的操场,在学习之余享受一场场充满趣味与挑战的体育嘉年华。在常规的体育节上,我们给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一些常见的运动项目赋予新规则,让这些运动项目成为了有趣的挑战游戏。此外,学校还设计了将体育运动与国防体验相结合的赛事活动,如在“无线电测向”比赛中,专业教师将信号源隐秘地分散在草坪和花坛中间,学生领取无线电探测器后根据耳中“侦测”到的“滴滴”声寻找信号源,享受探秘的乐趣;而“光电射击”与传统射击比赛不同,对场地没有要求,学生手握电子枪,通过发射激光射向靶子,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射击游戏的机会和热情。
为了保护和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校给每位一年级新生赠送一份运动小礼物—一根短绳,绿、红、蓝、橙、紫五种颜色的短绳分别对应能手、高手、健将、大师和超人五个不同水平,学生可以通过跳绳技能测试晋升等级,从而兑换不同颜色的短绳,这让学生对跳绳的兴趣高涨,纷纷自主练习起来。同样,广播体操也可以有校园定制版,以学校名称命名的“JECAS舞”是体育与舞蹈的融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深受学生欢迎。当学生在小区、公园以及上海地标处自主练习学校自编的校园操时,他们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者;当由爸爸们组建的足球“父联队”与孩子们共同奔跑时,运动成为了代际情感交流的纽带,运动场域也从学校延伸至家校协同、拓展至多维的社会空间。
近年来,静教院附校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体育团队和学生个人在市区各类体育赛事中获得不俗成绩,每年中考长跑项目得分率全区最高,学生近视率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肥胖超重率在全区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组教师团队参与了新教材、新教参的编写及实验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市、区级课题13项,全校师生在体育健身、以体育人的实践中共同成长与进步。面向未来,静教院附校将持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助力年轻一代在运动中茁壮成长。
(倪继明 何华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人民教育》2025年第7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